星期二, 八月 08, 2006

[history]蔣中正

1937年7月7日,芦沟桥事变发生,全面抗战爆发,蒋中正在江西庐山发表了著名的“最后关头”演说:“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,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!那时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,求我们最后的胜利” ,“临到最后关头,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,以救国家生存。最后关头一到,我们只有牺牲到底,抗战到底”,“地无分南北,年不分老幼,皆有守土抗战之责!”,至此表明了对日军挑衅的退让底线。同时间,国民政府开始将重要的设施、人力向西南迁移,使西南成为日后抗战的大后方。然而日本方面并不把蒋中正的政府和军队放在眼里,声言“三月亡华”,认为攻下京沪就能让中国屈服。八月,蒋派遣五十万精锐部队赴上海防守。8月13日,大规模对日抗战在淞沪战场全面爆发(淞沪会战)。在缺乏运输工具和先进武器的情况下,二十五万名国军官兵相继阵亡,随后,11月11日,国军撤离上海。12月1日,蒋把政府迁往内陆的重庆,并将工厂、企业等迁入川陜复工生产,以作全面长期抗战的准备。12月13日,日军攻入南京。年底,日本透过德国向中华民国提出和议,被蒋严词拒绝。蒋中正在主要沿海城市被占领,经济资源和财政收入不断告急的情况下,抵制住了政府内部求和派的压力,投入百余万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坚持抗战,尽全力尽量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。欧洲慕尼黑会议后,蒋中正彻底放弃了通过谈判手段结束中日战争的希望。 1939年元旦,中国国民党决议开除汪精卫的党籍。二月,日军攻占海南岛。蒋于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中,受推举为议长,提出“如何建立民主政治”的报告,期望在抗战期中也能够同时树立民主政治的基础。三月,蒋于重庆青木关创“中央训练团”。五月,日军发动空袭,总计对西南大后方投弹六万零一百七十四枚,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受创最烈,尤其5月3,4日,落弹上万枚,伤亡惨重。蒋在日记中写道:“观我民众,遭此惨痛,仍无一句怨及抗战之言,更增余之乐观与勇气矣!中华民族之志气……残忍暴行岂能胁制!”。九月,蒋亲手订定“县各级组织纲要”,作为实施“新县制”的蓝本,此纲要对日后蒋在台湾实施的地方自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 1942 二月,蒋与夫人宋美龄访问印度,与甘地·尼赫鲁会谈战时合作,战后独立事宜。随后,赴缅甸视察中国派出的远征军。4月,英军主力七千余人在缅甸仁安羌遭到日军袭击,中国军队前往救援,经二天激战,使英军全部脱险。但随后日军集结反攻,英军悄然撤退,约瑟夫·史迪威将军逃往印度,遗下中国军队孤军奋战,蒋于日记中写道:“史迪威……任令我军流落受害如此之甚……近年来当以此次所受英美人士不德不信之刺激为最甚也!”。 10月9日,美英两国通知蒋,愿意与中国谈判缔结新约。蒋在日记中写道:“接获美英自动放弃在我国治外法权,重订新约之通告,此乃总理革命奋斗最大之目的,而今竟将由我手中达成,中心快慰,无以言喻”。 1946年5月5日,国民政府还都南京,蒋前往中山陵谒祭国父 孙中山先生,祭告凯旋。随后前往沦陷十四年的东北视察。10月21日,蒋偕同夫人飞抵台北,参加台北中山堂举行的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大会,受到台湾民众的热情欢迎,并在台停留八日,游览日月潭等地,蒋于10月26日的日记上写:“台湾尚未被共党份子所渗透,可视为一片干净土,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,使之成为一模范省,则俄共虽狡计百出,必欲亡我而甘心者,其将无如我何乎?”。 1949 6月18日,蒋在日记中写:“余必死守台湾,确保领土,尽我国民天职”。 12月10日,中共的人民解放军包围成都,蒋中正与蒋经国在最后一刻,搭乘军机飞往台湾,自此而后,蒋未再踏足中国大陆。

没有评论: